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

招標賣樓

現時新樓買賣除了以抽籤形式進行外,發展商可以選擇以拍賣/招標形式進行。

拍賣是Auction, 招標是Tender. 這兩者的最大分別在於其過程的透明度,比如有多少人參與競價、是否公平進行等。

記憶所及未曾有過以拍賣形式發售新盤,招標則頗常見。2017年的新盤幾乎都有以招標形式發售的單位,如啟德1號(2期),柏傲灣,尚璟等。

一般來說以招標形式發售的單位都是售價較高的、供應少的、或者是難定價的。如西半山尚璟,在3月初以7.58億出售6個單位連車位。

因為招標的過程不透明所以很難評論是否有公平進行,儘管某些 “標” 的開始至截止時間出奇地短 (見下表), 但不能以此定論。

項目 招標
開始時間 截止時間 時間差
(小時)
發售單位數目
啟德1號 (二期) 6/2 9:00 6/2 10:00 1 1
啟德1號 (二期) 4/3 9:00 4/3 10:00 1 1
高爾夫御苑 1/3 10:00 1/3 15:00 5 6
高爾夫御苑 9/3 10:00 9/3 11:00 1 2
高爾夫御苑 22/3 10:00 22/3 11:00 1 1

下次講高爾夫御苑的銷售安排。

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

“擠”牙膏賣樓

地產商賣樓,一般都會搵地產代理。地產代理客路廣、有足夠人手“湊客”、有銷售技巧。此外,賣方一般都希望營造 "供不應求" 的氣氛,所以須要代理搏命搵客收票,減低銷售首日“有貨剩” 的風險。

所謂“擠牙膏”賣樓就係儘量希望每次放售的單位都可以短視間內被認購。發展商出一口價,有買家接,發展商就可以對外宣布單位非常搶手,並在下一輪的銷售加價。

先回顧上週的文章內提到的三個重要文件以及其相關法規:
1)售樓說明書:即是樓書,法例第25條寫明要在出售日期的最少7日前提供比公眾免費領取。
2)價單:法例第32條寫須要在出售日的最少3日前提供比公眾免費領取。
3)銷售安排:法例第47條寫須要在出售日的最少3日前提供比公眾免費領取。

此外按一手條例第34條要求,地產代理在價單公佈後才可以開始“撈客” (General expression of intent)。但因為法例沒有要求價單要與銷售安排同日公佈的關係,發展商可以先公佈價單,待向地產代理了解實際收票情況後,才決定放售單位數目。

雖然話透過上述安排,發展商可以睇定黎放,但入票人士有可能三心二意,所以都要速戰速決。以下是2017年三個新盤的價單、銷售安排及首日實際認購情況:



發出日期 單位數量 小計 首日實際認購
啟德一號(二期) 價單1號 2017/1/5 125 125
(中海外) 價單2號 2017/1/10 63 188

銷售安排 2017/1/10 (188) 0 188






柏傲灣 價單1號 2017/1/13 197 197
(新世界) 價單2號 2017/1/16 203 400

銷售安排 2017/1/16 (400) 0 400






啟德嘉匯 價單1號 2017/2/9 180 180
(嘉華) 價單2號 2017/2/13 98 278

銷售安排 2017/2/14 (208) 70 208

三個盤的首日銷售都沽清,"擠" 出須要的牙膏。


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

賣樓及一手條例

香港人最關心的,除左股市就係樓市。近半年的政府賣地新聞之中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都是與中資有關,一個是由海航帶頭令地價破萬的啟德地皮s (注: 4幅),另一個是由內房龍光地產+合景泰富聯手催生的鴨脷洲地王 (地價過兩萬! )。

郁下都過千萬既樓,同我呢種小市民係“大纜都扯唔埋”。不過基於湊熱鬧心理同埋可以搵話題吹水,都想了解多少少。

先由法例講起,新聞經常提到的 “一手條例” 是什麼?

"一手條例" 是《香港法例》第621章的《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》,在2013年5月底實施,對銷售程序作出規管。當中包括:
  1. 提高資訊透明度:價單、銷售安排、樓書、成交紀錄冊等...統統都可以在樓盤專頁上查閱。
  2. 打擊不良銷售手法:要求列明單位實際呎數、樓書字型及大小,列明失實陳述、傳布虛假或具誤導性資料的罰則等。
以下簡單介紹幾個重要文件:
  • 價單:列明每個單位幾大(如送幾多呎窗台等),售價幾多,折扣點計。法例要求每一張價單需要包括多少個單位 (此要求日後另有文章討論)。
  • 銷售安排:指明邊日、幾點、邊度、邊D單位放售。此外,安排須包括 “購買物業的先後次序” 的方法,比如抽籤。(日後另有文章談論銷售安排)
  • 樓書:有各種平面圖、單位間隔、牆身幾厚等等...
一手條例出現後,賣樓透明度高左,規範左。雖然現時社會有聲音話一手條例係”無牙老虎“,但比起以前已經進步好多。

2017年3月12日 星期日

食肆運作(2) - PLU 及 SKU

(圖片取自網路)





















要看一間食肆賺不賺錢,最基本、最簡單就是看總收入減總支出。
但如果要看個別菜色的盈利(率),睇大數是看不到的。要仔細看的話就要從每個菜單著手,如果食肆有電子化的話相對所需時間會減省很多。

從菜單著手的意思是,從菜單上每個可給顧客點選的產品著手,食肆一般都會就每一個菜色給一個獨一無二的PLU (Price Lookup Number)。 負責落單的侍應在操作電子系統時,便是以這些已被預先設定好的PLU進行。

這些PLU 已被預設售價及所需的材料。其預設售價會被用以打出發票/收據,材料就會連結到倉庫系統 (但就我所知香港很多食肆都不會連自倉庫系統,這是另一個題目)用作成本監控。

以上圖老麥的一個$21 套餐為例,當顧客前去收銀處點餐俾錢時,收銀打張單出黎,總共有三個PLU (6件麥樂雞、中薯條、芬達)。在系統角度來說是三個不同的PLU, 各有相應售價。比如說"6件麥樂雞"是1002, "中薯條"是1012, "套餐芬達"是1023。 顧客在收銀處點餐後廚房出Order 紙,廚房執好之後送至前檯由顧客取走。

"中薯條"這個產品所需的材料有薯條、紙殼、茄汁及鹽。理論上來說老麥可以在這4項材料給予相應的SKU (Stock Keeping Unit) 號碼,比如薯條可能是5001, 紙殼是5101, 茄汁是5201, 鹽是5202。

文章稍長,下篇續談Recipe management (菜單管理) 

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

食肆運作(1) - 落單電子化














食肆的點菜紙如何影響店舖營運?

記得中學去大排檔食晏,睇完餐牌然後叫伙計埋黎落"Order". 伙計用速寫方法寫落張紙仔然後交比廚房煮,再順手開張"只有金額的發票"比我。如果無漏單的話,通常好快就有得食。食完叫伙計埋單,伙計收錢交比收銀,找埋錢就走人。

現時大部分食肆的點菜流程已有一定程度的電子化,以我最近食的一間小店為例,點菜紙取代了 "只有金額的發票",上面除了有金額外,還有日期、時間、負責開單的職員名稱、客人點選的食品名稱,以及檯號。

比較起來,電子化的點餐紙資料詳細,但在流程上起了什麼實際作用?對店舖營運有何影響?

連鎖食肆如老麥、大家樂等,其點餐的電腦系統連結至廚房的打單機。當客人確認點餐及付款後,廚房的打單機就列印出菜色名稱、檯號及某些特別要求 (如大家樂的"外賣" 需要由廚房負責轉外賣盒)。廚房師傅跟單執料,整好就張打單紙丟走,張食品端出由樓面傳菜。這個電子化流程有數個好處,1. 省時;  2. 伙計不用走來走去,各自專注做自己野(SoD - Segregation of duties),提升整體營運效率; 3. 方便清收銀機對數;  4. 儲數據做庫存管理 (可有效減少庫存) 及其他統計分析 (如受歡迎菜色、食材消耗等)。

現在有部份餐廳,如"牛角",提供平板電腦給顧客自己點菜,侍應可以做少樣野,即是可以請少個人。老闆實鍾意,但以顧客角度來看,不見得服務質素會提升。

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

內審是什麼?

總覺得這種“XX是什麼” 的文章是不可避免的。不寫就不“101”了,但是類似的文章介紹內審在網絡上已有太多,不想重複。所以這篇文章角度不是從傳統的學術角度出發,是從老闆角度出發。

從我做過的中資及港資公司來說,IA是個Compliance cost, 他們對IA的要求主要有兩個:
  1. 符合外部合規要求 -- 比如是上市條例,SOX。
  2. 做 “警察“ -- “𥄫” 實班人做嘢,唔好出蠱惑。
從我做過的外資公司來說,IA雖然都是個Compliance cost, 但被賦予一個更重要的意義,就是執行政治任務。

先講“符合外部合規要求”,上市條例Appendix 14 C2 有個關於"Risk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"要求, 所以大部分香港上市公司都會有一個IA Headcount 去滿足此要求。老闆通常唔會去理個要求細節,總知請個人番黎,自動波搞掂。

至於做“警察”,在大陸有廠的港企尤其有此需求。這些IA就是老闆條針, “𥄫”實大陸Operations, 防止有人穿櫃桶底。

至於做“政治任務”,我的一位舊同事曾出差到某個國家(前蘇聯分裂),表面上是做一個支出審計,實際是為了要找出該Country GM 的錯處,發大件事再送他走人。

因為又“警察”、“政治任務“, 所以IA經常都是被討厭的一群,但我深明我的人工已經well paid for it,無得埋怨。

我是誰?我要寫什麼?

各位好,
我是一個普通的香港打工仔,職業是Internal Auditor, 即內部審計員。

跟大部分香港打工仔一樣,要忍受沈悶刻板的工作,但幸運的是我不沒有那麼討厭我的工作,因為我喜歡內審這個科目。

這個Blog主要是分享一些與IA 有關的事情,不論是非常技術性的,還是很日常生活的,只要是我知道的、能夠分享的,都會在這裡寫下來。

文章會不定時上載,目標是希望能夠做到一周一篇。